都說「人是企業重要的資產」,提高工資卻叫苦連天?

2014-10-06
8月28日,勞動部終於敲定調漲基本工資,自明年7月起,將從現行的1萬9273元,增加735元至2萬0008元;時薪也從115元調漲至120元。過往每次調高基本工資,就會有企業叫苦連天,當然這次也不意外,新聞公布兩天後,就有「連鎖服務業者大嘆生意難做」的訊息出現了。


新聞中估計,以全台灣總計約1萬家門市來計算,超商產業明年會增加8~10億元的人事費用,因此成本壓力不小。然而新聞沒告訴你的是:統一超商和全家便利商店,去年的獲利分別是92.4億和11.6億元,合計約104億,增加的成本占獲利不到10%,只是把股東賺的10塊錢拿來分給員工1塊,實在不需要認為壓力太大。

事實上,在決議調漲基本工資的前三天還有一個新聞:金管會將全球首創的「台灣高薪100指數」在證交所正式掛牌,希望鼓勵企業加薪,將獲利回饋給員工,善盡社會責任。諷刺的是,在高薪100指數掛牌的這天,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的資方代表卻全數缺席抗議,他們認為今年物價指數沒上漲超過3%,基本工資不需要調高。

如果你的記性夠好,回憶今年初宏碁面臨虧損205億元的震撼,決定高階主管減薪3成時,報紙上的新聞卻是「恐怕打擊士氣、憂心人才出走」。這就讓我們覺得有點精神分裂了──年薪不到24萬的基層勞工薪資上漲3%,老闆們大嘆生意難做;年薪5000萬的高階主管薪資砍掉30%,股東們應該覺得生意好做了吧,卻反過來害怕打擊士氣?

這些新聞證明了我們心裡對於企業、勞工、薪資的潛台詞是這樣的:

「提高薪資會害企業提高成本,喪失競爭力。」

「企業獲利比員工薪水更重要。」

「企業把獲利多分給員工,股東就要抗議,因為公司是股東的。」

「高階經理才是人才(所以薪水要高),基層勞工只是成本(所以不要加薪)。」

我們心裡一定覺得企業是崇高、需要悉心維護的東西,而勞工自生自滅也沒關係。否則為何提到企業管理,就是堅持「找對的人上車」「人對了,事就對了」,精心挑選完美的領導者(給他年薪5000萬也在所不惜,減薪就會打擊士氣);但是講到青年就業,就是「別計較薪水多少k」「先求有再求好」,不要妄想找到完美的工作,因為把爛工作做好是你的責任(22k是因為你沒競爭力,不要只會怪公司怪大環境)。

「人才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」這句話大家都聽過,但在這些潛台詞中,卻只有極少部分的人屬於「人才資產」,大部分勞工只不過是「營運成本」而已,壓低薪資才能讓企業提升競爭力。

20年來,台灣企業習慣用廉價勞力、便宜土地、租稅減免、污染環境的模式賺取easy money,這個地方撐不住了就跑到人力更便宜的地方去。製造業附加價值從1991年的32.56%,一路降低到2011年的24.26%。

2013年,台灣企業開出的職缺高達40%只需要高中職學歷,只有不到35%要求大專以上。企業沒能力發揮人才優勢、學著用員工的腦袋和智慧來獲利,還在靠著低階技能和加班賣肝來賺錢,甚至不斷要求外勞與基本工資脫勾,好讓這些血汗經濟繼續生存。

當然不是所有台灣企業都那麼血汗,我們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,還是有許多努力提升價值的好公司。只不過那些對提升工資抱怨最兇、無力加薪的企業,大概就是最沒競爭力、需要被淘汰的公司。勞工不只是生產者,也同樣是消費者,壓低工資只會讓市場整體的消費力下降,最終讓廠商自食惡果。